防治露地花椰菜细菌性黑腐病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7年10月13日 | ||
近年来,花椰菜黑腐病发生日益严重,不少农户误认为是真菌性病害,错误用药导致病害发生不及时,造成花椰菜严重减产。 发病症状: 花椰菜各生育期均可发生,幼苗期受害,子叶出现水渍状,逐渐变褐,迅速蔓延至真叶造成幼苗枯死。成株发病,病菌多从叶缘水孔或叶片上伤口侵入,形成V字形或不定形淡黄褐色坏死斑,病健交界不明显,病斑边缘常具有黄色晕圈,迅速向外发展致周围叶肉组织变黄枯死。有时病菌沿叶脉向里发展,形成网状黄脉。病菌进入叶柄或茎部维管束,呈灰褐色坏死或腐烂,逐渐蔓延至花球或叶脉,引起植株萎蔫坏死,严重时花球或主茎呈黄褐色坏死干腐。 发病规律: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也可在种子和种株上存活越冬。种子带菌,子叶上的病菌在幼苗出土时从子叶边缘的水孔或伤口侵入,或由种荚维管束进入种脐,使种子内部带菌。病菌耐干燥,可存活2-3年,生长发育温度5-39℃,适宜温度为25-30℃,致死温度51℃10min。生长期主要通过浇水、施肥、风、雨、农事操作和病株传播蔓延。高温多雨、空气潮湿、叶面多露、叶缘吐水或害虫造成的伤口较多,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。此外,水肥管理不当、植株衰弱、害虫防治不及时,或暴雨天气较多,病害发生较重。 防治方法: 1.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轮作; 2.选择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消毒,55℃温水浸种15-20min后移入冷水中降温,晒干后播种; 3.加强生长期田间管理,重病株及时拔除,带出田外妥善处理,收货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。适时浇水、施肥,避免使用过量氮肥,促进植株健壮生长,提高植株抗病力。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,预防病害发生。田间农事操作,避免损伤植株叶片,防止细菌感染。 |
||
|
||
浏览次数: 【关闭】 | ||
|